王顯韜:用文化為傳統臘味產業增色
閱讀 3367 · 發布日期 2015-08-27 17:05:09 ·
王顯韜展示由其設計的臘味設備。
最近一段時間,黃圃鎮鰲山村觀仙北路一間正在加緊裝修的門店吸引了不少居民的關注,在居民記憶當中,這里原本只是一個食品加工廠,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變成了紅墻綠瓦風格的展館,直到“榮業臘味文化館”的招牌被拓印到展館入口,謎底才被揭開。這家文化館的主人正是榮業臘味第四代傳人,廣東榮業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王顯韜。
■臘味堆里長起來的傳人
王顯韜一生下來,就注定要被冠上榮業臘味傳人的名頭,原因是這個傳承百年的家族臘味品牌中,男丁總是被優先考慮的傳承人。
早在清朝光緒年間,榮業臘味便在當地發跡。當時王顯韜的曾祖父,也就是榮業臘味創始人王添福機緣巧合地得到一臘味配方,在制作時添加一味梵尼蘭香草,可以使臘味風味與眾不同。王添福于是開坊售賣,風味獨特的榮業臘味給人們從未有過的味蕾刺激,榮業的招牌很快打響。
上世紀90年代初,榮業臘味已傳承至第三代傳人葉純釗和王全廣兩人手上,而這兩人都與王顯韜有著直接的親戚關系,一位是王顯韜的姑父,另一位則是王顯韜的父親。在第三代的兩位傳承人手上,榮業臘味經歷了歷史上的一次技藝革新,兩位傳人率先引進了機械化的生產設備,改變了臘味傳統人手制作的工藝,提高了臘味生產效率的同時,也使臘味久被詬病的衛生問題得以改善,為榮業臘味在全國臘味行業搶下了一席之地。
姑父和父親拼搏的年代,正是王顯韜成長的時期。“印象中大院里、天臺上都是吊滿了一串串臘味,這也是我記憶中難忘的家鄉味道。”王顯韜說,正是這份相伴成長的臘味氣息,讓自己很早就立下了要將榮業臘味傳承好的決心。
■為自己的產品做經銷
2007年,剛走出校園的王顯韜便直接回到了黃圃,迫不及待地去了解臘味行業,但他并不愿意馬上全盤接手榮業的事業,而是自己在黃圃鎮內做起了榮業臘味的經銷,經營起一家專賣店。
“當時還申請了團市委的6萬元創業基金,此外還向銀行申請了小額貸款,還向朋友借了一些錢。”運用這筆資金,王顯韜成功建立了屬于自己的第一間榮業專賣店,親自為家族產品做經銷。與顧客直接面對面,讓王顯韜更貼切地了解了顧客的需求,他按臘味銷售冬熱夏冷的規律,在冬季加大了產品的銷售推廣,銷量穩步上升。直到2012年,他已先后拓展出了9家店鋪,覆蓋到了中山城區、順德、東莞等地區。
“做經銷的過程讓我學會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思考企業的發展。”幾年的基層打拼,讓他真正了解到品牌推廣、渠道營銷對于企業發展的重要性,并直接影響到后來他對榮業臘味發展的決策。
■用“大數據”分析小臘味
采訪過程中,王顯韜端出了幾盤只有小指大小的真空包裝臘腸,請記者嘗鮮。王顯韜笑著告訴記者,這是他們榮業正在嘗試的新產品即食臘腸,目前已進行實際測試階段,可能在年內投放到市場上。
“傳統臘腸多數為35歲以上的人群接受,而35歲以下的人群則對臘腸不太感冒,我要做的就是打開35歲以下人群的市場,即食臘腸就是一次嘗試。”王顯韜說,即食臘腸的創意,正是來源于他邀請北京第三方調查公司,對顧客進行的數據調查。而類似的調查,他已做過很多,這些數據不僅讓他更了解當前臘味生產銷售的真實狀況,還可以從中發現不少市場對臘味的新需求。比如傳統臘味的多油、肥膩、味濃、量大、食用不便等問題,都將會對今后的臘味的制作起到指導性作用。
除了運用數據分析臘味,王顯韜同樣注重產品的變化和創新。他手下專門設立了一個研發團隊,這個研發團隊讓王顯韜自豪的,就是每15天至少可以拿出一個新的產品方案。“研發者無須為產品生產負責,研發方案不一定會適合最終生產,但我們需要的就是這種不斷的創新。”王顯韜說。
■譜寫黃圃臘味文化史
與榮業臘味的自我傳承發展相比,王顯韜更看重“黃圃臘味”的大招牌,在他看來,只有把黃圃臘味招牌擦亮,榮業臘味才能迎來更大發展空間和機遇,而開辦文化館,則是他梳理黃圃臘味文化史邁出的第一步。
“父輩經營更多是看重盈利,不太會去顧及文化的推動力,但我感覺很有必要從歷史、文化、飲食等多方面挖掘黃圃臘味的內涵,才能更好地把榮業臘味傳承下去,把黃圃臘味招牌擦亮。”王顯韜說,最初自己花幾十萬元去構建臘味文化館,很多人都表示不理解,認為只是一個富二代的任性行為。但是如今臘味文化館還未建好,鎮內許多同行已趕過來參觀,在館內見到了榮業臘味整理出的臘味發展史、自創的“臘味九大簋”菜式后、現在不少企業也在謀劃著建立起自己的文化館了。在這種臘味行業相互交流、相互學習的良性競爭下,相信黃圃臘味的招牌會越來越亮。

